这艘军舰服役之后,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性能,速度比之前的主力铁甲舰大大提高,燃煤却大大节省。最重要的是采用了新的火炮布局,装备4门343毫米大口径主炮,副炮为10门152.4毫米速射炮,火炮全部布局于甲板炮台上,取消了华而不实的侧舷火炮。
装甲则大大提高了,装甲厚度不低于457.7毫米,向上延伸部分厚度为127毫米,并且有一层76.2毫米厚的防护甲板,几乎做到了全防护。
削减了侧舷火炮之后,干舷提高至5.48米,这样的好处是大大增加了稳定性,日俄战争时期的俄国战列舰,因为源自法国的设计缺陷,稳定性差,竟然有一艘战列舰仅仅在日军一发炮弹下就沉没的惨剧。
两国关系取得突破,1891年8月,两国签订了军事同盟条约,规定了三条:
第一,如果法国遭到德国或意大利的进攻,或者俄国遭到德国或奥匈帝国的进攻,俄法双方应各自使用自己的所有军队同德国作战;第二,如果三国同盟的国家动员了军队,法俄一旦得到此消息,不需要任何事先的协议,应立即同时动员他们的军队;第三,法国用于对付德国的军队为130万人,俄国用于对付德国的军队应为70万或80万人,这些军队应立即全部参加战斗,使德国不得不在两线同时作战。
这份条约在之后经过两次调整,先后增加了兵力数量,但大体内容不变,可之后一直处于秘密状态,主要是俄国要求保密,法国人不敢不顺着俄国的要求,因此是法国需要俄国制衡德国,而不是俄国需要法国。
法国人认为俄国要求保密的原因出自经济领域,因为俾斯麦在任的时候,经济上打击俄国,但政治上却拉拢俄国,俾斯麦下台后,德国的外交方式转了一个头,反而开始从政治上疏远德国,向英国示好,同时却以经济补偿俄国,他们放弃了农产品高关税,与俄国签订了新的关税协定,结束了双方的贸易战。
法国认为俄国是出于希望保持向德国的粮食出口利益,才不愿意公开军事同盟,这是有一定道理的。终于在德国的经济政策再次变化后,俄国的态度改变了,1894年10月,推行经济新政策拉拢俄国这样的粮食出口的东欧国家的首相卡普列维下台,容克地主和农业利益集团等保守势力给政府施压,德国政府在1894年至1896年重新实行了谷物进口垄断等极端保护主义措施。
此举惹恼了沙皇,于是在1897年中旬,在谈判无果的情况下,与法国达成了一致,双方公开法俄军事专条,将法俄同盟公开在世人眼前。
德国感受到了军事压力,大明也感受到了。
对德国来说,法俄同盟就是针对德国的,而对大明来说。法俄同盟虽然看起来不针对大明,但如果大明跟法俄两国中的一国开战,难保他们不会随时调整政策。俄国现在占据了满蒙,在大明北方,法国依然占据着柬埔寨,也在西贡保持存在,在大明南方。法俄同盟不但可以让德国两线作战,也能让大明两线作战。更何况法俄同盟长久以来保持秘密状态,谁知道法俄两国是不是还有针对大明的军事条约,只是没有公开呢。
在这种巨大的陆地军事压力之下,大明发现自己的国际外交情况非常恶劣,这几年不得不进行的一些扩张,几乎得罪了所有的周边势力。
在南方跟法国打过仗,法国不愿意退出交趾支那,所以依然有跟大明爆发战争的可能。在北方则是俄国持续南下,已经吞并了新疆,控制了整个蒙古,东北的黑龙江。只要俄国继续南下,即便大明的官员,并没有朱敬伦那种强烈的认为满蒙是中国无可争议的领土,大明文官政府也判断俄国迟早要跟大明开战。
在其他方面,太平洋另一侧的美国,几年前跟大明打过一场超大规模的海陆大战,日本被大明压迫下退出东亚大陆,这两国都不会跟大明亲和。因为合并满清和收归关税权力,又与英国的关系跌入谷底。
放眼望去,大明几乎举目皆敌,随着法俄同盟的公开,这种孤独感更加强烈。唯一的盟友只有琉球、越南和暹罗,但这三国真的不太能帮的上大明,只有经济意义而没有军事上的利益。
在这种情况下,傻子都能判断,大明虽然在海陆上都有危险,可问题是,大明的财政状况不可能让大明在海陆两面都进行扩张,如果必须优先一侧的话,大陆国家别无选择,只能选择陆地。
所以户部否决了海军的第二期,新建八艘战列舰的预算,但却同意了陆军扩大预备兵源的预算,给陆军拨款,让陆军在整个中国建立统一的正规军和预备役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