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那阵霸道浓郁、直冲心底的葱香味弥漫了整个厨房,沈四伯和徐二舅已经彻底心服
服了,沈徐氏也重新挺直了腰杆,捧着那碗葱油的样子就像捧着什么失而复得的珍宝,柔声问闺
:“姝娘,这油不用了吧?那娘收起来了。”
沈丽姝正在展示真正的技术,她需要用锅里的一点底油,将切成均匀大小的五花不断煸炒出油脂和香味,也没时间看她娘浮夸的反应,只是点
:“嗯嗯收起来吧,最好用东西盖上,别落了灰,这葱油拌面可香了。”
煸炒到一半就可以下大小料了。
是的,大小料。
炖板栗烧的时候只能用一些调味品的沈丽姝,如今俨然鸟枪换炮,她放假那天带着弟弟们逛街,还去了趟药铺,把她买得起的桂皮八角香叶等大料都包了一小份回家,今天就是她展现巅峰厨艺的时候了。
沈丽姝很讲究的放了葱姜大料和糖,用大火煸炒出焦糖香味后加烧好的水,加调料,盖上锅盖。
接下来就是慢工出细活的小火炖煮了,炖上一两个小时才正宗。
但沈丽姝也没闲着,又让大弟把他们的小炉子搬出来:“待会娘要用大灶,咱们先把小炉火生起来煮几个蛋,正好跟
一起炖。”
沈徐氏觉得她今天真是斥巨资了,买了足足一斤半,可在沈丽姝看来,家里这么多
,一顿吃两三斤
也不夸张,她娘还是保守了。
没办法,不够,那就
蛋来凑吧,卤
饭怎么能没有卤
蛋呢?正好她刚才取香料时,看到柜子里本来空了的
蛋篮子又满了,用脚趾
都能猜到,肯定是沈
攒的
蛋。
手里有蛋,心里不慌,沈丽姝数了数,一
气煮了六个
蛋,正好一
半颗,连小弟都有,完美。
于是沈家旺这天下班回家,又在巷子闻到了一
光是闻着味道都能让
多下两碗饭的
香味,这回不用街坊们打趣,他脑子里自然而然冒出一个声音:啊,又是姝娘在炖好吃的了。
他咽了咽水,都顾不上跟热
的街坊们寒暄,脚步匆匆直奔家门,真是一刻也不想耽搁。
沈家旺一跨进家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热欢迎,孩子们早已被这香味馋得
水直流,终于等到他回来,简直比过年还激动,欢呼之后,一个个迫不及待的催促开饭。
沈丽姝也快忍不住了,建议道:“要不就不盛出来了,直接拿碗过来舀吧。”
就算放桌上,这么多也坐不开,还容易抢起来。
大家纷纷接纳她的建议,并且再次默认让姝娘担起食堂大妈的重任。
于是一点也不高尚的沈丽姝在服务完大家后,以权谋私给自己多打了一勺汤。
一锅看着多,分到每个
碗里也就三两块而已,还好有
蛋和
汤拌饭,依然吃得众
满嘴流油,一时间室内只剩下
们疯狂进食的声音。
吃饱喝足,沈家旺才猛然意识到,他自从回家,满脑子只有开饭,都没跟四哥和二舅哥打过招呼。
来者是客,他也太失礼了,不由心虚的去看两,然后就看到他哥双眼发直的摸着肚子,嘴里念着什么“好吃”“赛仙”句子,一副还沉浸在美味中回不过的模样。
二舅哥在家吃过的好东西比他哥多,反应没这么夸张,但也好不到哪里去,毫无形象的瘫在椅子里扣牙缝,那过分慵懒放松的姿态,就差再来上一杆烟袋了。
沈家旺瞬间放心的靠回椅子里,很好,失态的不止他一个。
他哥和二舅哥不也没跟他打招呼么?
第2章
板栗项目圆满结束!
虽然大家的形象都没了, 但沈家旺既然想起待客之道这回事,就不能不补救,于是懒洋洋瘫在椅子里同他四哥和二舅哥闲聊。
而徐二舅他们之前火烧似的要走, 就是怕被留在城里吃饭, 给他们添麻烦。
如今都添完了,还吃上了姝娘做的美味到恨不得把舌
都吞进肚里的卤
, 也就不在意回家早晚了。
只要天黑关城门前出城就不慌。
两直接躺平了, 有一搭没一搭陪沈家旺聊起来。
不知道哪句话让徐二舅想起外甥们上学的事,顺问:“今年还打算送大弟二弟回镇上读书吗?那也念不了两个月书了,若是你们夫妻抽不出空, 不如今
就让大弟二弟跟我们回去, 到时候去虎子几个拜的林夫子那里, 林夫子为
温和讲理, 打声招呼, 束脩随时有空了来补上就成。”
徐二舅甚至觉得他们家四个孩子今年的束脩, 都没念几个月, 以林夫子仁厚的
子, 怕是根本不会收他外甥这两个月的束脩。
不过这只是他个的想法, 万一自己打包票了,林夫子那里又没能落实,可就要闹笑话了。因此他先不急着吐露, 等办成了再跟妹子和妹夫邀功。
听到这话,反应最大的既不是当事小朋友,也不是小朋友父母, 反而是他们的四伯。
一个激灵险些从椅子上跳起来, “大弟二弟要回镇上念书, 什么时候决定的?”
沈家旺伸手扶了一把他哥, 笑道,“四哥别急,这事儿不是我们定的,这不姝娘近来赚了些钱,她说她来出钱送弟弟们上学。若靠我们攒钱,他俩指定再等两年。”
沈四伯被摁回椅子里,惊诧的心也缓和许多,搓着手开心道:“我是想说,爹娘若知道大弟二弟去镇上读书,一定很高兴。”
老五虽然过继出去了,也依然是他们的亲兄弟,更是爹娘牵挂不下的幺儿。
外都说老五过继给有钱没儿子的隔房大伯进城,从此洗
净了腿上的泥点子,一辈子在城里吃香喝辣,好不快活。
可他们只见过京城的繁华,哪里知道在里生活的不容易,甚至连喝水烧火都要花钱?
乡下只要肯吃苦肯
活,一家子男
老少多侍弄几亩田地,也就饿不到肚子了。
可城里那掌大的地方住满了
,想找块地方种点菜,或是在家养只
鸭都不行,弟妹和孩子们想帮老五减轻负担都没法子,一大家子都指望着老五在衙门里的那份差钱吃饭,
子只能过得紧
。
其实他们家一开始也不知道这些难处,毕竟谁也没在城里住过。
那时候堂伯虽身子也不大好,可老五却是个报喜不报忧的,家里亲戚请他帮点忙,比如收了粮食山货,想在城里找个价钱公道的店家卖了,他总能妥妥当当的给大家办好,一看就是在城里混得开,他们又听着乡亲们各种吹捧羡慕,还真以为老五多享福,都为他高兴呢。
直到侄子侄们出生后,他们娘偶然一次听到亲家婶子同娘家
抱怨,说他们家三娘进了城,
子反而越不好过了,家里的孩子们隔三差五还能吃点
腥补身子,城里吃穿用度都要花钱,城里的外孙子外孙
别说吃
了,连
蛋都要省着吃。
听完那番话,他娘回家后也没说啥,只是到处张罗着买小。
当时家里也养了几只,
蛋也够给孩子们隔三差五的补身子,所以刚开始他们都不理解娘为何要突然折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