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司令的大哥是镇嵩军统领刘镇华,当年手下有十万余重,一度横行豫陕二省。民国十五年时刘镇华发兵围攻西安城八个月,城内军民死伤五万余众,随即得了个绰号“刘屠夫”。刘司令和他大哥的性子倒是截然相反,一众袍泽对他的评价只有四个字,厚道、直爽。所以这突围的议题从他嘴里说出来,倒是免了大家互相之间打哑谜。
“打,咱不怕;死,咱也不怕。可万一叫日本人抄了后路,弟兄们手拉手跳黄河可就冤枉喽!培五兄(高桂滋,1891—1959,字培五),兄弟可全指望你啦!”第15军军长武庭麟(1892—1952,字歧峰)的部队顶在战场的最北边,往东进山只是从一个包围圈里跳到另一个包围圈里,现在他索性把主力都放在了沁水南岸,与稷山的日军隔阂对峙,北岸只留下小部队游击牵制。问题是一但日军直接攻击15军和17军之间的结合部,他的部队恐怕连撤退的机会都不会有。
高桂滋对武庭麟不太感冒,这家伙信奉“实力第一”,喜欢搜刮民财,领兵时习惯于“以杀立威”,而且睚眦必报。可毕竟是在一起打日本人,高军长还是正色说道:“我也不瞒你,17军能打的部队就是84师那4个团,新2师是大汉义军反正过来的队伍,装备实在太差,到时候怕是起不了多大作用。万荣那边几乎是一马平川,虽然部队也修了些工事,可是能顶多久只有老天爷知道。打起来我近全力,一但部队吃不住劲,我就在第一时间通知你,力争能给你们争取到六个小时的突围时间。”
上万人马突围,六个小时委实不算多,客武庭麟知道高军长这话没掺水分:“不管结果怎么样,就冲着培五兄这句话,兄弟就在这里代15军的弟兄谢谢了。”
“别,咱们还是一起敬唐军长一杯吧!”高桂滋摆了摆手:“风凌渡那边实在太远,真要打起来,山里十几万弟兄们就只能指着茅津渡和周边的几个小渡口,唐老哥可千万给弟兄们挣条生路出来。”
运城光复以前,第3军守一直在中条山中部闻喜、夏县以东区域驻扎,因为27军玩幺蛾子,这才因祸得福调到西边。吃喝有陕州保安旅照应,又守着运城盐湖,连几个要塞都是人家帮着修的洋灰钢筋的高级货。货比货得扔、人比人得死,其他部队说不嫉妒那是假话。但老唐办事公道,守着金山还没忘记带着弟兄们一起吃肉,这让大家对他敬佩不已。
“我也不藏着掖着了,此战第三军也没有什么把握。”唐军长端起面前的酒杯一饮而尽,然后“啪”的把酒杯往桌上一扣:“来之前我和几个师长商量过,只有一种打法才能拖住日本人。我们尽量强化在陶村、裴界、庙前的一线阵地,利用半永备工事为核心,建立收容阵地,在安邑、东郭建立二线阵地,同时在界滩村要塞布置一个步兵团另一个炮兵,阻挡日军沿张茅大道推进。一线阵地层层阻击,二线阵地以掩护15军和17军撤退为标准,如果顶不住,你们两个军就从解州镇那里进山。”
说句实话,大家都知道日军主力直接攻击运城的可能性更大,然后会在这里分兵,一路向西从蒲州城那里打风陵渡,另一路沿着张茅大道南下,直逼茅津渡。第三军就是中条山守军腰眼,既然唐军长做了死守的打算,其他各部总算悄悄松了口气。